辽宁科技学院 | 教务在线

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 时间:2020-07-30 点击数: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继续落实“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学院成立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由马书记和孙院长任组长,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负责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层层抓落实。院领导定期召开就业例会听取就业工作小组的意见,时刻关注就业工作的进展,帮助分析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

疫情期间,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冶金学院积极开展线上就业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大批毕业生陆续在线上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达成了就业意向。在后期工作中,冶金学院继续帮助未就业毕业生与意向企业达成共识,并逐步获取毕业生就业信息,录入就业系统。

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就业推荐网络。学院组织人员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研工作,立足辽宁,走向全国。以学院信息网为主阵地,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在学院网站上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开辟网上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充分调动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动全院教职员工,通过校友会、同学会等渠道,充分挖掘往届毕业生资源信息,利用他们的工作关系和人脉资源,进一步扩大就业网络。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

学院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己培养的人才产品“适销对路”。建立毕业生个人跟踪档案,多渠道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回访用人单位及已就业学生,开展多形式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已就业学生提供后续服务,将就业跟踪作出实效、作出品牌。

(五)提高考研率,切实落实高质量就业

提高考研率需要长期以来的考研经验的积累、不断推陈出新的鼓励政策、师生夜以继日的努力奋斗。

冶金工程学院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牢固树立应用型教育思想观念,把培育优良学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工作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分类培养和考研梯队的建设工作。针对本科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未来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组建考研团队,建立梯队式考研复习团队,根据不同年级的目标考核不同,制定不同的考研计划。一年级为准备期,在学生中进行考研宣传,定期总结经验,互相交流,制定考研团队的组织纪律与考研时间学习规划表。二年级为积累期,开始模拟考试,找差距,补不足,定期汇报复习成果。三、四年级为冲刺期,开展考研动员、聘请专家考研指导、考研经验交流、鼓励平稳心态等活动。考后找专业老师辅导,帮助报考。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并积极联系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相关高校专业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研究生的录取率。同时学院为“考研团队”学员提供考研的一切便利条件,设立专门考研早间、夜间自习室,积极为考研学生寻找备考资料等等。专业老师积极为考研同学能顺利完成校内课业给予多方面的课外辅导与答疑,使考研同学考研备战的同时,也顺利的完成校内课业的学习。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规模

2020年冶金工程学院毕业生共计225人,均为本科生。

  1. 毕业生结构

  2. 性别结构

    结论:2020年冶金学院毕业生中,男生176人,占比78.22%,女生49人,占比21.78%

     

     

  3. 专业结构

序号

专业

人数

比例

1

冶金工程

152

67.56%

2

金属材料工程

37

16.44%

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6

16%

总计

225

100%

 

二、年度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一)就业率

2020年毕业生就业人数223人,待就业人数2人,总就业率达到新的高度!

(二)就业去向

就业去向

人数

占比

协议就业

154

68.44%

升学

65

28.89%

其他录用形式

4

1.78%

待就业

2

0.89%

 

 

三、就业流向

 

(一)地区流向

结论:就业毕业生在省内工作的有47人,占比29.75%,在省外工作的有111人,占比70.25%

(二)单位流向

结论:钢铁企业就业113人,占比71.52%,非钢铁企业就业45人,占比28.48%。

 

四、升学流向

2020届毕业生中,有6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8.89%,其中29人考取985、211院校,占考研总人数的44.62%。

以下为考研名单

1

姜禹辰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

白云瑞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3

李宇蒙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4

刘天睿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5

齐亚非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6

张加毓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7

张烁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8

张思博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9

张玉鹏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0

柏阳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1

郭飞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2

李作伟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3

陈一丹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4

韩荣荣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5

金瑶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6

梁玉东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7

彭德伟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8

杨明君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19

张严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0

朱朋选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1

谢晓光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2

杨旭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3

佐鹏

东北大学

985、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4

安庆斌

大连海事大学

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5

周景娇

大连海事大学

211、双一流、卓越计划

26

李凌霄

广西大学

211、卓越计划

27

李镕耀

广西大学

211、卓越计划

28

祝源翊

广西大学

211、卓越计划

29

孙东昊

贵州大学

211、卓越计划

30

王鸣韡

浙江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31

张路遥

昆明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32

陈佳欣

兰州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33

李钰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4

罗东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5

何佳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6

杨金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7

杨宗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8

于添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39

于振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卓越计划

40

刘钦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1

吴浩东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2

刘伊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3

易博达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4

郭显坤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5

李洋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6

李智勇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7

刘峻辰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8

马桂强

辽宁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49

常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0

于旺

内蒙古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51

李彪

沈阳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2

王兆昱

沈阳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3

李佳骏

沈阳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4

梁鑫

沈阳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5

赵雪

沈阳工业大学

卓越计划

56

王伟

沈阳化工大学

卓越计划

57

王岩

沈阳化工大学

卓越计划

58

刘子童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59

张煜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60

李菁菁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61

王琛琛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62

闫俊竹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63

张俊

沈阳理工大学

卓越计划

64

李靖琦

武汉科技大学

卓越计划

65

李唯一

大连交通大学

卓越计划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24-43164146